



为了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与文化,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文学品鉴项目六年级开展此次实践课程,以茶文化为切入点,带领孩子们赏析茶诗佳作,品饮香茗龙井,“沉浸式”体验七汤点茶法,感受茶文化和宋式点茶的魅力。





努力击拂中~




茶百戏真好玩儿!

体验之余,孩子们用娴熟的文笔、诗意的文字记录了关于茶的点滴美好。
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孩子们的佳作吧!



任茂霖
点茶,是一种起源于宋代的饮茶方式。宋徽宗就十分喜欢,还独创了“七汤点茶法”。坊间还有斗茶的习惯。今天,老师就带我们体会了一把“宋式点茶”。
我们先在茶盏中倒入热水,小心地晃动着,茶盏渐渐热了起来,这一步叫做温盏,十分重要。我把水倒了后,便舀了一勺白茶粉,注入少量热水,用茶筅搅拌成一种“芝麻糊”的状态。接下来就要加水打出沫饽了。我沿着盏壁浇了一圈水,便立刻手持茶筅在茶汤表面快速击拂。茶沫像一颗颗珍珠般冒了出来,随着击打的持续,又幻化成螃蟹的小眼睛。我们又注入了一些水,同桌接力击拂,只见他抿着嘴一本正经地晃动着手,“啊!”我惊呼道,好多茶汤被翻搅出来,老师闻声过来支援,一边示范一遍告诉同桌想象一下扇扇子的动作——此时只需要手腕发力。同桌好似掌握了独门秘籍,在他的搅动之下,泡沫肉眼可见地厚了许多!我们跟随宋徽宗“七汤点茶法”操作,加水,搅拌,加水,搅拌……看着盏中的茶沫气泡变得越来越小,越来越绵密,一股清香也随之而来,我们心中也为成功感到欣喜。
原以为点茶体验就到此结束了,没想到还有“茶百戏”,这不就是现代的咖啡拉花嘛!由于我们的茶汤是纯白色的,假如用清水作画的话,图案就不太明显,老师便给我们发了一点抹茶粉。我跃跃欲试,又调了份“芝麻糊”。我们想绘制一幅竹子图,但在画画时,发现画出的线条有深有浅,有粗有细,不够协调。于是我们换了一个方法——点画法。用画针细的一头蘸取少量茶糊糊,一点一点地勾勒竹子,果然十分细致。最终,同学们的作品都精美无比,别有巧思。
这一次点茶经历让我难忘,这些器具,这些方法,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雅趣,让人十分佩服。



冯均昊



戴陈冉



宋舒窈



宋沁萱



申屠奕
所谓点茶,分为七汤,点茶器具有四种,分别为:茶盏、茶筅、茶筅立,两用茶画针。而茶粉,我们用了两种,白茶粉与抹茶粉。
七汤可看茶沫的颜色、厚度,再决定什么时候加水。一开始先将白茶粉放入茶盏,注入少量水来调膏,将膏体调成像融化的巧克力一样粘稠。接着再沿着盏壁注入一圈水,用茶筅快速击打出泡沫,直至覆盖茶水。再加入第三汤,用茶筅在不碰杯底的情况下打出更多更厚的茶沫,你会发现茶沫变得更白了,如此操作到茶面快与杯口齐平,这时可对茶沫进行细塑:在薄的地方多打一会儿,把茶沫尽量铺平,把沫上的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,直至变得像针眼一样小。
最后一步就是茶百戏啦!将抹茶粉调成膏,用茶画针蘸取少许茶膏在茶沫画画,你就会发现,每一笔都含着茶香,载着古人的智慧。细品,茶虽简单但韵不简单,余韵在茶中舞动,也便给人一种文雅的感觉,倒是让心也静下了。简简单单的一笔也好似变得传神了,一笔一画跃于纸上,随波动也奇趣横生,果然妙啊!
一盏茶韵飘千年,风吹不散,也吹不走啊!



童粲然

相关链接:
更多资讯
请下载 “数智杭青少APP”






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

文学部小微